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新創企業之國: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


我在工作上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特別是「整合」與「創新」這兩件事,六月份ECFA簽署後,面對經貿市場的改變,怎麼樣找到下一個15年的發展方向與工作轉型,是我目前投注最多時間的課題,我們這一代六年級生,在出社會後,在景氣好的頭幾年還是個小蘿蔔頭,掌握不到什麼資源,等到可以發揮時,政治與經濟不景氣有太多的利空,只能求生存,面對工作的升遷上還有五年級過得比我們更悶,因此如果坐等機會找到你,不自己尋求突破向前的動能,那麼生存的壓力只會更大。以目前台灣發展的成熟度,與兩岸的環境改善,好好利用「整合」與「創新」這兩項能力,一定可以開闢出自己的路,否則這輩子似乎也只有隨波逐流了。2000年我初次踏上以色列這個國家,10年後再讀完這本書,這10年自己與環境的變化,有種滄海桑田的感觸。在「創新」這個議題上,以色列把它發揮到極致,值得不停咀嚼思考,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提供了ㄧ些方向與借鏡,不應該讓自己困在島內,也不該只有中國市場,只要是一個好的想法與創意,可以是行銷全世界的。

打造一個真正創新的文化,「害怕失去」往往比「渴望獲得」更具力量

創新從一個立即做的風格開始,「以色列男人想約女人出去的時候,他當天晚上就約她出去了;以色列創業家,想出點子後,那個禮拜就會開始動作。ㄧ般人以為要先累積經驗和信譽,然後再進行創業投資,這其實對生意沒有好處,時間拖得越久,只會讓你學會把事情搞砸,而不是讓你知道能改變什麼事!」 對於靈光一閃的想法,或是讓周圍的人快樂這件事情上,立刻做,他的時間價值,邊際效用是最高的。

把問題變成資產而不是麻煩

以色列全國人口710萬,面積2萬2千平方公里,以色列雖身在中東卻不產石油,天然資源屈指可數,而且敵國環伺,卻擁有全球第三高的自主創業率、全球第二規模的風險投資基金,卻能突破逆境,成為全球經濟重鎮,他們不僅要在中東阿拉伯人中殺出一條活路,更要在現實的世界環境中,能夠扭轉乾坤不再受制於他人,以色列國上下都有這樣的認知。2003年以來每年經濟成長率5%。以色列成功的要素,一是近年改走自由市場政策,二是創投企業家精於創辦科技公司,然後不是上市,就是高價出售。這個模式的經濟潛力到達極限後,以色列發揮其善於創新的文化精神,更全面向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行銷其科技,續創經濟新境,非常值得台灣這個彈丸之地借鏡。下面是官方的成就說明:

* 以色列有全球最活潑、成長最快的新興企業
* 以色列經濟成長率在60年之內達到50倍
* 在那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新興企業,總數超過全歐洲的新興企業加總
* 在那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新興企業,總數超過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四國的加總
* 2008年,以色列每年的人均創業投資,是美國的2.5倍,是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
* 愛爾蘭、杜拜、新加坡都想要複製「以色列效應」
* 以色列民間R&D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是印度的5倍,中國的3倍,英國和加拿大的2倍半,法國、德國、美國和新加坡的2倍,日本的1倍半。
* 僅在2008年,就有200億美元創業資金流入以色列,等於當年流入英國的資金,或當年進入德國與法國資金的總和。
* 巴菲特於2006年打破不投資外國公司的紀錄,花45億美金買了一家以色列公司
* Google總裁表示,美國是世界企業家的首選,「但在美國之後,以色列是最佳地點。」
* 全球頂尖科技當中,有一半都買了在以色列創業的公司,或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

移民不怕重新來過,因為他們就是冒險家;移民組成的國家,就是創業的國家

以色列企業的文化,很大部分來自猶太民族「沒大沒小」、挑戰權威、不服從上級的性格,用ㄧ個字chutzpah的意思是「有膽量、厚顏無恥、放肆無理、無比的魄力、自以為是再加上傲慢,似乎沒有其他語言或其他字能與其相比擬。」 。今日全球經濟局勢中,擁有創新能力者就擁有勝局。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必須仿效以色列,積極培養創新精神,建立活潑有能力的團隊,發展勇於任事的心態。具備創業家的精神,你要一直想著改變,改變,創新是競爭力的基礎之一。以色列人的個性具備彈性變通、愛挑戰冒險、不怕危機與失敗、積極創新、重視科學、不客氣且自信的個人主義卻又團隊組織化運作,加上歷史悲慘遭遇衍生出來的危機感,塑造出以色列非常獨特的文化與思考與生活模式,看以色列政府及商人企圖將自己的國民變成超強的團隊所做的規劃與壯志,台灣真的要好好檢討反省,為什麼ㄧ樣是移民社會的我們,沒能像以色列一樣把自己國家變成最富裕的地方,反而越來越遭。

五項最值得投入的創新產業
新能源,水,生物科技,教學儀器與教師缺乏,對抗恐怖主義的國土安全

最後用一則故事來凸顯以色列的創業成功精神:
四個人站在街角……
一個美國人、一個俄國人、一個中國人,還有一個以色列人……
一位記者走向這群人跟他們說:
「不好意思……你們 對肉類短缺有什麼意見?」
美國人說:「什麼是短缺?」
俄國人說:「什麼是肉類?」
中國人說:「什麼是意見?」
以色列人 說:「什麼是『不好意思』?」
──麥克‧李(Mike Leigh),《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