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這是我第一次從頭到尾把村上春樹的作品讀完,有趣地,這不是本小說,被他啓發的部份竟然也不是文學,而是跑步這件事,事實上讀完這本書後,我忘了是喜歡跑步後才被這本書給吸引,還是先喜歡這本書而後追隨跑步,但是,總歸在跑步這件事上,我確實找到了精神上的先驅,他還是個知名的作家。我把幾段我特別喜歡的文字給摘錄了下來,待日後再細細品味村上的風格。

1. 記者採訪幾位著名馬拉松跑者,問他們在跑步途中,為了鞭策激勵自己,會在腦子裡唸一句什麼樣的箴言......其中有一個人說,從開始跑步以來,我每次比賽腦子裡都一直在反芻著我哥哥(也是馬拉松跑者)教我的一句話。"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正確的語意很難翻譯,如果要簡單翻,就是「痛是難免的,苦卻是甘願的。」(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承受,也就是歡喜甘願 的。)例如跑的時候覺得:「啊,好難過,不行了,」這「難過」是無法避免的事實,然而是否「不行了,」卻完全看自己的衡量判斷。我覺得這句話,簡單扼要地點出了馬拉松這種競技最重要的部份。

2. 跑步在開始的階段,要耐心累積跑步距離,所以跑的時間不是重點,只要默默花時間跑長距離就行了。如果想跑快的話也可以加快速度,不過就算提高速度縮短時間,也要留意讓身體把現在所感到的舒服心情帶到明天這就像寫長篇小說是同樣的要領。在好像可以繼續寫更多的地方,乾脆停筆。這樣一來明天開始寫就會比較輕鬆。我記得海明威也有過類似的說法,要繼續下去──不要讓節奏中斷。對長期作業來說,這點很重要。節奏一旦設定好,以後事情就好辦了。但是在慣性輪以一 定的速度開始確實轉動起來之前,得花許多心思去注意這部份才能持續下去。

3. 跑完之後是否能感到自豪(或類似自豪),對長距離跑者來說便成為很重要的基準。...跑步對我來說既是ㄧ種有益的鍛鍊,同時也是有效的隱喻(metaphor)。我每天ㄧ面跑步,或累積參加比賽的次數,ㄧ面提高達成基準的高度,藉著能夠達成目標,以提升自我。至少有立志提高,為此而每天努力著。我當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跑者,以跑者來說水準極平凡──或者該說是平庸吧。不過這也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超越一點昨天的自己。所以要說長距離跑得有挑戰的目標或對象的話,那應該就是過去的自己

4. 常常有人問起,我在跑步的時候,會不會想到什麼?問這種問題的人,大多是沒有長時間跑步經驗的人。......我ㄧ面跑,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著。反過來說,或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的。在那樣的空白中,每每也會潛進ㄧ些思緒,這是當然的。因為人的心中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空白的。人類的精神並沒有強到可以擁有真空,也無法保持ㄧ貫。......進入跑步時我的精神中的那些思緒(念頭),畢竟只是空白的從屬物而已。那不是內容,只是以空白為軸所成立的思緒。跑步的時候頭腦裡所浮現的思緒,類似天空的雲。各種形狀,各種大小的雲。飄過來,又飄過去。不過天空還是天空。雲只不過是過客而已。那都是會通過後消失的東西。而且只有天空留下。所謂天空,是既存在同時也不存在的東西;既是實體同時也不是實體的東西。那樣模糊的容器的存在模樣,我們唯有照樣接受,只能完全接受。

5. 說到每天跑步,有些會感到佩服。有時候有人會說我「意志好堅強」。能被人誇獎當然高興。總比被貶低要好得多。不過我想,任何事情都應該不只是意志堅強就能辦到的。世間並沒有這麼單純。老實說,我甚至覺得每天持續跑步和意志強弱,好像沒有什麼相關。我能這樣持續跑步二十多年,畢竟是因為個性適合跑步。至少因為「不太痛苦」。人這種東西,生來似乎就是喜歡的事情自然可以持續下去,不喜歡的事情就無法持續。

6. 有時候,世人會對每天跑步的人嘲笑地說:「這麼想要長壽嗎?」不過我想,實際上因為想要長壽而跑的人並不多,倒是抱著:「就算不長壽也沒關係,在活著的時候想過ㄧ個充實滿足的人生」而跑的人,可能要多得多。同樣的十年,與其恍惚地過十年,不如確實地擁有目的,活躍地活十年才是當然,而且喜歡得多。跑步確實在這方面幫助我很大。在每個人個別被賦予的極限中,希望能盡量有效地燃燒自己,這是所跑步的本質,也是活著(而且對我來說也是寫作的)的隱喻。我相信很多跑者也會贊成我這樣的意見。

7. 雖說長距離跑步符合自己的性格,也還是會有『今天覺得身體好重,不太想跑』的日子。不,應該說經常有。這樣的時候,會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想休息不跑。我有一次採訪奧林匹克長跑選手瀨古利彥先生,當時他正在從跑者退下來就任 S&B食品隊的教練不久。我問他:「像瀨古先生這種水準的跑者,會不會有今天不想跑,好厭煩,真想留在家裡繼續睡覺的時 候?」瀨古先生名副其實地睜大眼睛,然後以「什麼笨問題」似的聲音說:「當然,這種事情經常有啊!」

8.「我不是人,是單純的機器。因為是機器,所以沒必要感覺。只管向前跑。」這句話在腦子裡像印度真言(Mantra)那樣,在心裡反覆唸好幾次。名副其實「機械式地」反覆唸。並且努力把自己所能感知的世界盡量限定的更狹小。我眼睛看到最遠處就是3公尺前的地面,更前面的地方就不知道了。我現在的世界,從這裡到3公尺前就結束了。沒有必要想更前面的事。......要把腳移動到那裡---只有這個是我這個人,不,不對,是我這個機器的微小的存在意義

9. 如果我能有什麼墓誌銘,而自己可以選擇那上頭字句的話,我希望世人能為我這樣刻:村上春樹/作家(也是跑者) 1949-20**/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10. 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1984年我和作家約翰 ‧ 厄文一起在中央公園跑。那時候我正在翻譯他的作品《放熊》,到紐約去時提出採訪他的請求。他答覆:「因為很忙,騰不出時間,我早晨會在中央公園慢跑,如果那時可以一起跑的話,就可以談」。於是我們一起在早晨的中央公園一面慢跑,一面談各種話。當然不能錄音,也不能記筆記,但我腦子裡只留下在清爽的空氣中,兩個人並肩跑步的快樂記憶

11. 我想把這本書獻給到目前為止在世界各地的路上擦身而過的,在比賽中超過我和被我超過的所有跑者。如果沒有你們,我可能無法像這樣持續跑步

「基本上,對創作者來說,動機是確實在自己心中安靜存在的東西,不應該向外部求取什麼形式或基準。」我想跑步的本質是追求ㄧ種內在的寧靜,我參與跑步,熱愛跑步,享受心靈與肉體的鍛鍊,汗水與呼吸交會的痛快,捕捉過程中的那段空白,然後讓自己,可以一整天不停地回味。

2010/4/28 revised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稻盛和夫工作法:平凡變非凡


先談談我的工作觀,生而為人做什麼?史前人類用大部時間來採集捕獵,從爭取生存的過程中,投注大部份的精神去思考如何獲取食物活下來,因此推進了文明;農業時代的人,花大半的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生命大半的時間,努力去順應四時,提升產量,增加收成,最後設法突破了人力的極限,用機械代替人工產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後的人們,用勞力換取金錢,投注畢生時間在工廠,為了增加產量,提升效率,產生了科技的變革,現在資訊時代的我們,用腦力從事知識工作,創造的是價值,是創新;生活與工作型態不同了,以腦力勞動去取代了過去的體力勞動,但是不變的,ㄧ樣是用工作來展現我們生而為人的使命,除了賺取報酬,還要更該努力去提升內在的靈魂。因此,我不羨慕暴發地賺到大錢,也不喜歡早早就要退休到處玩樂,我喜歡工作,我熱愛工作,我投入在每個工作階段,與家人分享點滴,我享受其中,貢獻自己的價值服務人群,並致力發揮潛能極致,提鍊出工作本身的「道」及生活的哲學,同時也修煉自己的心,這正是我的工作觀。

這本「稻盛和夫工作法」,其中的工作法應該翻譯成工作哲學會更為貼切書中內容,他認為工作的最大目的,是透過從事勞動來磨練我們的性靈,提升我們的人格,工作並不是單純讓我們得到一份收入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應該一步一腳印,以踏實認真的態度去面對我們的工作,才能夠達到性靈的提升。稻盛和夫的奮鬥過程啓發了我很多,也能支持我渡過工作困頓時,他說:“我們的人生建立自各種各樣的苦難之中。明明非我們所願,也不是我們故意去招惹,可是意料之外的不幸總是紛至沓來。當這些苦難和不幸無情地捉弄人時,往往我們會怨恨自己的命運,甚至招架不住,被命運徹底擊倒。即使回顧我自己的人生,這個事實也是昭昭然的。我年輕時經歷過許多次挫折。首先,我考國中時慘遭滑鐵盧,然後,我得了肺結核,在生死邊緣走過一遭。之後再度抱病參加國中入學考,可惜還是鎩羽而歸。屋漏偏逢連夜雨,戰禍把我的家也燒掉了,讓我沒了安身之所。在我約莫十五歲的幼小心靈裡,我總為著自己的時運不濟而暗自神傷,不過試練並沒有就此打住。不管是唸大學還是找工作,我都無法如願以償。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醫學部後,我只好去念當地大學的工學部。雖然我重振精神、孜孜矻矻用心學習,也得到了校方的拍胸脯保證,可是所有向大型企業遞出的履歷,都石沉大海。最後總算經由老師的介紹,我到了一家位於京都、專門生產絕緣器(支撐電線,裝設在鐵塔或電線桿上用以絕緣的陶製器具)的小公司上班。但是,那是家朝不保夕、即將破產的赤字公司。發薪日當天,我沒能拿到我的第一份薪水,公司告訴我說:「再等一下吧!」”,他的人生在這回頭看不僅沒有成功的跡象,更看不到任何轉機,但是憑藉著一件事,完全改寫了原本已經染上悲慘命運色彩的人生。那就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工作時總之就是專心一意、拼命就對了。於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他人生中本來只會轉向苦難和挫折方向的齒輪,竟開始逆轉向好的另一方。往後的人生也一百八十 度地轉變,到處充滿著美好與希望,好到不可置信。他的生命轉折過程,非常值得我的借鏡。

先熱愛工作

工作是人生必須面對的修行,就必須先「喜歡上自己的工作」,因為要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不容易,多半都是從不喜歡的工作來著手。稻盛和夫提到,23歲前的稻盛和夫也是一個失敗主義者,他的人生觀甚至ㄧ度悲觀到要加入黑道,但是當他好不容易獲得一份工作後,他轉換自己的心境,讓自己喜歡上工作,當他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中,力量即展現,甚至連神明都前來幫忙,工作正是用來克服試煉,讓命運好轉的良藥,熱愛它到達忘我的境界,如此可以克服苦難與挫折,也可以開創ㄧ片以前未曾想像的未來。

要付出不輸任何人的努力
自然界無論是動物或植物,沒有一個生物不是用「拼命」去生存下來的,人類只有在工作上付出「不輸任何人的努力」才是自然界的定律,不枉為人的價值,永遠以參加百米短跑的態度向前衝,參加42.195公里的人生馬拉松,以今天為「生存單位」,竭盡全力去過每一天,這是最穩健的人生王道步伐,也許大家會擔心,如果用跑百米短跑競賽的速度跑馬拉松,到了中途一定會跑不動而脫隊。可是,一旦我們跑了出去,全力衝刺反而變成了慣性,所以我們能夠保持著最快的速度前進。而且,過程中我們也慢慢了解到,跑在前頭的那些跑者,速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快。如果我們速度加快了,一定可以看到領先集團。今後我們仍要繼續全力跑下去,最後ㄧ定可以超越自我,到達成功的終點。

訂立的目標不要超過ㄧ年
目標訂的太長太遠,然後不停修正變更計畫,這樣反而會削弱士氣和熱忱,訂目標以ㄧ年為單位,然後細分月份的里程碑,到每ㄧ天的行動,接著全力奮鬥,一定可以看到美好的結果。另外,每一天都要「從事創造性工作」,只有些微的進步也好,5-10年後你一定可以看到天翻地覆的變化。

魔鬼出現在細節裡
必須擁有ㄧ顆能從工作中的細微小事,感受到喜悅和感動的心,坦率真誠地活著,平時要牢記「有意注意」,貫徹不容許半點錯誤的完美主義,才能使工作進步,自己也隨之成長,要記住「繼續堅持的力量」,會讓人從平凡到不凡。

要有逆轉勝的氣魄
「認為已經無望了,才是工作的開始」,失敗了要能反省,接著跨出新的行動,縱使陷入山窮水盡的絕境,也要能有拼鬥的精神,把困難當作是突破能力障礙的修煉,全力以赴,最終必能邁向坦途。

其實「工作」本身潛藏著美好的力量,全心投入每日有進,可以克服嚴峻的命運,幫助我們把人生轉變成充滿光明和希望。

2010/4/27 revised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人生的王道:人如何活著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你現在崇拜的偶像是誰?我會毫不考慮地說出:稻盛和夫(Kazuo Inamori),他是我一直在找尋的此生學習典範,ㄧ個可以被我模仿, 研究, 追隨步伐的對象,從讀到稻盛和夫的:「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這本著作起,我就成為他的粉絲,之所以他是我心目中的想要效法的楷模,原因不僅他是ㄧ位成功的企業家,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思想,宗教情懷,對高尚靈魂的極致追求,與我意識中的完美原型,非常的契合,而且證明這樣的完美典範是存在且可以獲得巨大成功的。接下來我開始遍尋他的相關著作, 文章,深刻地去讀他,透徹地去瞭解他的企業管理理念,人生哲學,把他給學到骨子裡,我知道我不見得有辦法可以成為稻盛和夫,但是對於已經快40的男人來說,有一個偶像可以來模仿,鞭策自己,我覺得已經很幸運了。

從稻盛和夫的著作中,可以發現他心目中此生完美的典範,是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偉人西鄉隆盛,西鄉隆盛是一位人格高尚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具備無私 博愛的寬大胸懷,因而能夠吸引包括敵方在內的許多崇拜者,成就了明治維新這樣的偉業。但他又是一位悲劇英雄,他有時過分地為“情義”所困,他身上缺乏另一位 鹿兒島出身的維新元勳大久保利通冷靜務實,講求規則,善於具體操作的特長,因而在組建新國家這項龐大而複雜的工程中難有作為。從創立京都陶瓷時期﹐就開始把西鄉隆盛的《南洲翁遺訓》放在身邊反覆閱讀,每次翻閱都能得到貴重的生活啟示。隨著經驗累積、人生年輪的增加,他從這本遺訓所得到的啟示,在心中愈發深刻。因為,西鄉的遺訓是從不逃避、正面面對人生苦惱 所孕育而出,可以說是人類為了過正確的生活所必需的普遍真理,希冀喚醒人們想起日本人原有的「美」與「高尚品德」。

稻盛和夫是成功的典範,他與西鄉隆盛所處時代環境不同,投身的事業不同,但是稻盛身上兼備了西鄉火一般的“情義”和大久保通冰一般的“理性”,即兼備了西鄉的理想主義和大久保的現實主義兩種素質,將這兩者完美結合,並發揮到了極致。年輕時(23歲前)稻盛的人生困頓,屢遭不順,但是他並沒有喪志,反而加倍努力,突破生命的瓶頸,因此接下來創業後的50年來幾乎沒有失敗,他不但赤手空拳創建了京瓷,KDDI公司兩家世界500強企業,而且創立了表述企業經營和人生真理的“稻盛哲學“,稻盛之所以在這本書中舉出西鄉的生活原則和思維,原因是他有感於日本社會的淪落,人性的品質每況愈下,這些身而為人的基本信念價值,並非只適用於幕府末期和明治初期等古老的時代,也不是發黴的陳腐教條,在現代呈現荒廢的時勢中,顯得更加光耀可貴的教誨。寬大氣度、清廉處世的坦潔胸懷、加上最可貴的無私之 心,西鄉的人格魅力超越時代、不分國際直到今日依然明確指示出身為人類的我們應有的模樣,無私、堅毅(度過辛酸、苦難,立大志)、精進(工作專心致志,心靈提升),正是「人生的王道」。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用閱讀紀錄累積生命的厚度


在4月4日那天,讀完「快樂的15個習慣」這本書,我腦海浮現一個思考人生的架構,從最高的心理層次到生活習慣層次而至人生的道,一路堆疊下來,我稱呼這個架構叫:“人生願景金字塔”,從塔頂到塔底依序:設定人生的「願景」 - 分割階段的「目標」 - 定義可「衡量」的標準 - 轉化為每天的「行動」 - 累積成生活的「習慣」 - 昇華為你人生的「道」

今天洗澡時突然有一個念頭從心裡閃過,如果寫閱讀紀錄這件事,要賦予他ㄧ個願景,那會是什麼?成為人氣部落格,貼廣告的熱門商業網站,還是為日後集結成書,這些都不會是目標,更別說會是變成最高層次的願景,我心裡回想當初寫部落格,不就是要自娛與與人分享這個單純的動機嗎, 事實上很多有意義的事剛開始,根本不會有什麼目標或願景產生,就像很多創業家,只是基於興趣所在,先是開始有行動,過程中加上熱情催生得以持續不輟,慢慢改善修正,最後反省沈澱後,才形塑制定出一個“願景”。我賦予閱讀紀錄的意義,分成幾點來看:

1. 人生就是在寫回憶錄
很多年前曾經遇到一個困難的事,記得當時有個朋友告訴我,如果你的把人生轉個頭,用回顧角度來看這件事,你會發現這不會是困難,而只是一個過程,時間軸拉長了,心量給放大了。我當下開了竅,對呀!如果活得夠老今天要寫回憶錄,我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沒有一些轉折起伏,缺乏足夠的劇情張力,回憶錄會好看嗎?於是今天,每當我碰到困難挫折,我都會反向思考,這會事情的發生讓我的回憶錄更好看,更精彩。我用閱讀紀錄,持續寫著此生的回憶錄。

2. 閱讀書架紀錄心靈的磨鍊過程
閱讀的過程,書本的選擇取決,事實上反應當時我需要什麼心靈食糧,他紀錄了我的心情轉折,我的開悟過程,我的智慧積累,每本書從開到闔,在中間過程跟作者心靈的對話,透過紀錄把他封存與錶列,日後再回顧那本書的內容,當時的時光,這些心得變得無比的珍貴。我用閱讀紀錄ㄧ寸寸將心靈曾經承受的磨鍊,鑲入在每則書評上。

3. 用閱讀紀錄累積生命的厚度
人為什麼到了晚年,軀殼內的靈魂有著天差地別的分野,生命如果缺乏不停的磨鍊,沒有讓自己的視野與智慧隨著時間持續的累積,停止了反省與每天的精進,那麼最終生命根本沒有厚度,無法散發歲月所能帶給你的深度與美麗。我用閱讀紀錄累積生命的厚度,縮小我靈魂上仍有的缺陷。

2010/4/16 at Teradata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快樂的十五個習慣


五顆星圖書。這是一本可以讀ㄧ輩子的書,足足大我60歲,今年99歲的日野原醫生說:自己的身心健康須由自己捍衛,成為ㄧ個擅長與習慣相處的高手。將心靈與身體的可能發揮到極致,並且好好培育與珍惜,這不正是豐富上天賜與的生命,快樂過活的祕訣嗎?

禽鳥的飛行姿態無法改變,動物爬行的方式、奔跑的姿態難以調整,但是,人類可以更改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日復一 日、重覆千百回的行動,形成新的習慣。選擇新習慣與否,靠的是人類的意志。人類有選擇的自由,經由意志力與毅力,可以形塑出全新的自己,也可以說,這就是 人類與動物根本上的區別我有幾個層面的獲得:

1. 給成年人的建議
他特別對於75歲以上的朋友呼籲,有三件最重要的事:
(1)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2)不要忘卻能夠創造新奇事物的創造力
(3)挫折困頓時,仍能咬牙忍耐,繼續奮戰的能力
我特別摘錄出來的原因,不要說是75歲的老人,現在超過40歲以上的成年人,以上三種能力都已經在流失,我們因為生活被工作制約了,忘了去珍惜所愛的人與關心愛你的人,我們忘記了當初的理想與對新事物嘗試探索的能力,我們懼怕失敗,忘了我們可以從困頓中重新出發逆轉勝的意志力。

2. 習慣塑造健康的身體與心靈
對於健全體魄有極大功能的「習慣」,可培育出健全的心靈,在這顆心靈中,融合了生命的喜樂與工作的愉悅,而後譜出真正的和諧之美。50%的死因是壞習慣所致,只要養成十五個好習慣並持續不斷,就能讓身、心變得純淨又健康。這十五個習慣是:

1.心中永保「愛」的習慣
2.抱持「一切都會變的更好」的正面想法
3.挑戰新事物
4.鍛鍊自己的專注力
5.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
6.感受他人的心情
7.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
8.比八分飽再少一些
9.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
10.能走路就走路
11.與更多的同好者享受運動時光
12.發現更多的樂趣
13.調節壓力
14.反身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
15.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

看似簡單的習慣,其實蘊含著大學問,因為所有人的身、心皆由習慣所造就。人生是由我們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選擇或行為所累積而成,這些選擇或行為一但養成習慣便如影隨行,這樣的行為模式,總是在思考前,由身體搶先決定了所有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會造就身心健康,但壞的習慣則會無時無刻毀壞身體,形成病因。像是高血壓、心臟病、肝臟病、糖尿病…等,多為不良的飲食習慣、運動不足所造成。改掉壞習慣須從最根本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始改變,並重新找到全新的動機,才能真正改變。像是我們都知道某些垃圾食物對身體有害,但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想吃的慾望仍遠遠凌駕於對疾病的恐懼,除非有具體的動機,否則無法產生全力以赴的企圖心。

3. 改變習慣的步驟
書中提到改變習慣可經由以下三個步驟:
  • 從專業人士處(例如醫生或護理人員)取得正確的知識,或從值得信賴的書籍取得資訊。
  • 將吸收而來的資訊充分消化成為自己的知識,重新整理、思考自己生活習慣上的問題點。
  • 條列出改變習慣的對策,並抱持絕對會實施的堅強意志力。
只要徹底實踐這三個步驟,壞習慣就能隨之戒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所謂的習慣就是不停重複的運動」,養成新習慣並不難,只要改變每一天週而復始的行動,即可培養新的習慣。

4. 家庭教育養成習慣
若想毀掉一個孩子,第一個步驟就是不管他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因為輕易到手卻不知分享,將來無可避免成為缺乏同理心,枯槁冷漠的大人。培養孩子充分瞭解他人心情,並進ㄧ步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感性,從父母對人,對生命的熱情開始做起。

讓孩子早早瞭解生命的可貴,培育重視生命,互相關懷的心靈,人生的問題不在長度,而在深度,最好的生命期待是-- 在你生命的最後ㄧ刻,仍心懷感謝之情,從容面對死亡的人生。

5. 關於什麼是心?
「聖經上有這麼一段話,人類的身體就像陶土做的容器,說不定邊緣有損傷,本身也難免有裂縫,但是若想在其中留住清水,人人只要不懈怠地努力,還是能夠將之注滿。然而,容器有ㄧ天還是會毀壞,清水將滲入大地之中,假如是潔淨的水,可以讓植物生長,讓動物飲用,並依此規律循環不絕。若將清水比喻做我們的心,那麼容器中就會存在ㄧ種永不腐朽的生命。」

我覺得這一段話,剛好道盡這本書要傳達的最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