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釋迦牟尼- 了悟生命真相的佛學修行者


因為接觸佛學,興起對釋迦牟尼這位先知聖哲的好奇,特別是佛學的用語、人物、經典以及佛教的緣起,想要去了解,因此就在準備PMP考試這幾個月,一次幾頁這樣的讀下來,就在考過PMP 考試後,這本書也隨著讀完。佛教的基本要義是要人自渡,別的宗教則須賴他人拯就。人既可自渡,則人人可以成佛,而成佛只是「見到自己的本性。」 一切法雖然有相卻是假相,佛法的真實意義,就是讓人破除執迷,獲得解脫。
釋迦擷取若干婆羅門教教理,並加入自己的思想,融合成為佛教教義。釋迦牟尼所講的教理大致包括:四聖諦、六道輪迴、業力說、五蘊、三法印。

‧四聖諦 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聖諦為苦諦、集諦、道諦與滅諦。
(一)苦諦
釋迦認為人從一出生到死為止,一直在「八苦」的波浪中翻滾。人生八苦乃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八苦的根源稱為「無明」,是一切惡事的根源,無明生出「貪、瞋、痴」三毒,造成了人生八苦。

(二)集諦
人的苦難雖由三毒而來,但佛教徒相信每一現象(法)的源由係由因緣和合而成,又稱為「因緣論」或「緣起論」。 在因緣論中,釋迦以「十二因緣」說來解釋人的痛苦,後來佛教徒更以十二因緣貫穿前世、今世與來世。
釋迦認為人因有「無明」的「因」,故「緣」出前生的行為,又因前生行為的「因」,而「緣」出心靈意識,如此一直緣下去,最後因為人有生,故緣老死。但非常諷刺的是:對於十二因緣的第一個起源 - 「無明」,佛教徒卻無法解釋它的因緣起由。

(三)道諦
釋迦主張以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來脫離十二因緣的輪迴之苦,其中最主要的八正道分別為:(1)正見: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2)正思惟:化正見為求道的理想。(3)正語:不妄言。(4)正業:不殺、不盜、不邪淫。(5)正命:過規律的佛教生活。(6)正精進:斷惡念、生善法。(7)正念:立志修道。(8)正定:虔修禪定。
強調修道者可靠己力,集中心力、控制自己、除去惡念、逐漸洞悟佛法,以求得身心的解脫。

(四)滅諦
滅諦是佛教徒畢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指人修道成功後,脫離生死輪迴的境界,進入「涅槃」。佛教徒懼怕生死死生的輪迴,因此,涅槃就是一個沒有再生再死的地方。尚活著的修行者因仍有肉身色心,祇能到達「有餘涅槃」,只有在死後才能進入「無餘涅槃」。
‧六道輪迴說
釋迦把婆羅門教原有的天道、祖道和第三道等三道輪迴,擴大成為佛教的六道輪迴。
(一)天道:佛教將婆羅門教的天堂鬼神皆納入天道中,宣稱這些鬼神也在六道輪迴中循迴。
(二)阿修羅道:指一群不停地在戰鬥的鬼道。
(三)人間道:指這在世苦樂參半的人。
(四)畜生道:世上除了人以外一切的活物,如牛羊豬狗、魚鳥、昆蟲等。
(五)餓鬼道:因為咽細肚大或食物入口前即被火化,此道的鬼兒們無法入 食,故稱為餓鬼。
(六)地獄道:有八大根本地獄(八熱地獄),每一大地獄中又再附有十六小 地獄,共計有一百三十六個地獄。

‧業力說
「業力」亦可單稱「業」(Karma)。釋迦採用婆羅門教的業力說,認為人、畜牲等都是根據他(牠)生前業力(意識行為)的好壞,決定死後輪迴至六道中的哪一道。
佛教十惡業是:殺生、偷盜、邪淫、虛誑語、雜閒語、廉惡語、雜穢語、貪、瞋、痴;在每一項前加上「不」字而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便成了十善業。

‧五蘊
蘊(Skandhas)是「集合」的意思。釋迦認為人由物質與精神部分組成,即由五蘊集合而成。五蘊除了色蘊屬於物質外,其他四蘊則指人的精神部分。
(一)色蘊:人身體的物質部分。(二)受蘊:人的感覺作用。(三)想蘊:人的認識作用。(四)行蘊:人的意志作用。(五)識蘊:人的心之本體。

‧三法印
「三法印」是釋迦所定,用來鑑定佛教教理,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
(一)諸行無常:佛陀認為世上一切諸法(現象),無論是事物或是心思,都是 流轉無常,變化不定的。 
(二)諸法無我:「我」乃指「常一主宰」。佛教講求緣起,認為萬物無 本體, 皆為空,一切諸法都沒有常住不變的實體。  
(三)涅槃靜寂:涅槃是佛教徒死後的理想去處,此境地不再有生死,極其靜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