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稻盛和夫的哲學: 人為什麼活著


五顆星圖書。這是一本可以把手邊其他書都先擱下的好書,他的高度與智慧,讓身旁所有的知識書籍都顯得次要。人ㄧ生會問無數次的大哉問:“人為什麼活著?“ 或“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從稻盛和夫身上發現了答案,更找到這一生可以仿效的對象,他的宗教觀與人生的價值主張,與我的內心意念產生重大的共鳴。

今天是大學畢業後,第ㄧ次召開同學會,距離畢業已經13年,在職場也經歷了10多年的磨練,但是常在每每工作進入低潮或是轉折反省之時,會自問到底人生追求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我的天命?除了財富, 安全, 健康, 人生的至高目標是什麼?稻盛和夫說:與億萬人類的靈魂共同追求的價值,應該是來自於活著的時候為這個世界做出多少貢獻,亦即做了多少的善行,成為一名有品質的人。我心有同感,好好思考這句話,如果人生只是縱情於慾望的追逐, 或是世俗的金錢與功名取得,是無法對此世的修行交代的,人的ㄧ生就是修煉自我,提升心智的過程。他說:「人生可以說是專門為心的修行而設的道場!就某種角度而言,成功也是一種苦難,人類必須朝正確的方向努力,才能克服這種苦難。我並不認為事業失敗、讓企業倒閉的人,就代表其人生是失敗的。而是造物主為了協助個人向上提升自己的人性,製造很多窮苦潦倒的窘境給人類,考驗大家是否能在逆境中繼續奮鬥,並保持屹立不搖的意志。」他以佛家最常奉為修行圭臬的六波羅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做為心智鍛鍊的準則,不斷地磨練自己的靈魂,心存善念,修己治人,共生立命,必成大善果。以他自己此生的目標正是,希望在往生的時候得到「你一生努力不懈,不斷提升自己,直到擁有如此高尚的品格」評價,這正是身而為人的最大價值。

被譽為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認為深思熟慮對人是必要的,但是煩惱卻是不好的,因為煩惱只會讓浪費時間而且傷害身體,要不去煩惱,他給了五個建議:
1. 如果有時間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工作
2. 保持謙虛不驕傲
3. 每天自我反省,煩惱與反省完全不同
4. 知足, 感恩自己活在人間
5. 秉持寧可他人比自己好的利他之心活著

關於教育孩子方面,他認為:「不要教孩子做什麼,而是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一個正確的觀念,至少在孩子沒有正確價值觀之前,因為這樣的觀念對於鍛鍊孩子的心智並無幫助,他建議青少年要多多勞動,不要給予太過的自由,如缺乏勞動就會起邪思,因無所事事就有可能胡做非為,不管是自願或強迫性的皆有其磨練的意味,在勞動的過程減少了欲求也無思在去胡思亂想,同時也可以養成勞動的精神,才可以創造更新的作為。正確的是教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才不枉他此世身而為人的品質與修行,布施也就是幫助他人以慈悲心對待宇宙萬物,世間萬物皆為平等,無誰之大小;持 戒來控制自由和欲望的濫用;忍辱是忍耐和因應各項變化來強化自己的心智;精進凡 是求進步,在生活中無論動植皆為了生存在努力的活著,活著中再求進步創造自我價值;禪定為達到最後般若,也就是悟得宇宙的真理,達到開悟的境界。

另外,他說到對於人類感情而言,最具矛盾的功課就是「原諒那些不能原諒的事情」,唯有跨越這樣的障礙,人心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靈魂會更加充滿光輝。這對常人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唯有如此自己的心量與格局始能開闊。

人生是「命運」與「因果報應法則」交叉結合形成的,在人生中,無論遭遇苦難或是幸運哪一種考驗,均依當事人能否謙卑、樂觀以對,決定了當事人日後是過天堂或是地獄的生活。這位心存善念的企業經營者,做了最佳的實踐,而老天爺也確實給了他最好的回報。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隨便想想:迷失了的心靈,想回家


這些日子逼近40度的高溫,相對於這本書所帶來的清涼與靜觀,讓閱讀的過程變成一種如同在林間清風下吹拂的享受。就像林懷民講的, 這是「一本不應該一口氣讀完的書。」作者花了四十年的時間所精煉出來的生活禪,用囫圇吞棗的方式恐怕不是覺得難以入口,就是噎到了無法消化。

林蒼生是統一企業集團總裁,一名成功的專業經理人,年輕時他是一名文藝青年,辦過雜誌、寫新詩,從書名透露著他的謙卑低調,也是種智慧,書中他說,從馬雅曆法演算,人類經歷了2160年以追求物質生活為主的雙魚世紀後,2012年開始進入以心靈層次為主的水瓶世紀,迎接這個非邏輯或是超邏輯的世紀,快樂是最高的智慧。我們要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經濟與精神、欲望與靈性求得平衡,因此她提出一個「清富」的概念,人們追求物質層面的事總是急迫的,精神層面的事總是遙遠。在物質需求到達一個基本程度後,應該追求是精神面的豐富,靈性面的增長,首要就是要生活簡單,時時觀想與反省,讓自己活在當下,保持意念的清明。也就是在飽足的環境中,保持「清淡」的心靈,不為物質的富裕所惑。

關於修行,從他的筆觸中,可以處處見到被佛學所影響的精神思想,特別在每則短文後總是以禪家的意念做收尾,讓人品味禪意的回韻。 幸福的答案是「修行」。不是時間漫長的靜坐或特技姿態的瑜伽,只是簡單的調息,慢步,觀照,把心思單純化。林蒼生總結佛法,除了『禪定』與『拜佛』,也包括了:

動作時的輕緩
任事時的清明
說話時的親切
走路時的悠閒
獨處時的自在
以及
無所不在的喜悅...

這些生活的小事,都是修行的大事。因為『心靈的世界,事情是不分大小的。』跳過經文,跳過儀軌,如此簡明,如此溫暖,任何人都可以嚐試,實踐,任何人都可以『由低而高逐步進步。』

關於財富,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許多人對自己的財富數字縮水忐忑不安,林蒼生則提倡「清富」,在追求財富時,不應該透支大自然的資源。他也說,人的天性喜歡累積財富,但要重新導正對財富的認識。他舉例,買一本書的書錢、買一棟可以安居的房子、可以供小孩讀書的錢,這些才是「真實的財富」。但當銀行的存款高到只是一個觀念上的數字,而沒有提升生活品質的實質意義,這財富的數字只是「虛假的財富」,所以人要賺取「真實的財富」,而非追求「虛假的財富」。

關於自然,林蒼生問:多久沒有想起過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了?多久沒看過月亮了?關於光腳散步,有多久沒光著腳ㄚ散步在軟軟的泥土上或青草上?他提醒我們,與自然共舞才是人類DNA的本性。每晚睡覺前可做「睡夢瑜伽」,在將睡未睡之際,作個祈禱,感謝宇宙,也感謝自己的心臟今天為自己跳動了10萬次,可以帶著甜美的感覺睡著。

關於養生人們如能保持適當的饑餓感是比較健康的。因為人類進化過程中,餓的時候比飽足的時間多,我們的基因結構是禁不起暴飲暴食的。心理面,先養成凡事不計較,進而不生氣、不煩惱,氣惱會愈生愈多,學會不氣不惱,才能定下心來,才能平靜。能不生氣煩惱,才能穩定情緒,集中精神,藉由閱讀、聽音樂、接觸宗教、大自然吸收好的磁場能量,得以淨化心靈,只有內在心靈健康,外在的身體才能真正健康。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到了林先生那個年紀(66歲),我是否能將他這些智慧給活用到他寫書時的這個層次,精神富足,事業成功。甚至是,也有機會給後人分享,我站在這些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