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關於心經

 
第一次知道《心經》是在大一時的英文課,還記得英文老師在第一堂課跟我們說到背誦心經的好處,我讀過經文完全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也就淡忘。爾後家裡客廳擺了一幅書法抄寫的心經至今也超過十年,但是始終沒有深入去了解經文之意,心經只是視為一種擺飾。真正朗誦經文是2005年祖母過世時,心經是種超拔的咒語,但是到底意義為何, 渡化給往生者什麼,沒有深究過。一直到開始接觸佛法,想要了解佛教經典的深刻意涵,才真正深入了解《心經》。

第一本《圖解心經》,事實上《心經》全經只有260個字,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卻最深奧微妙的經典。這部簡短的經廣受世人喜愛,在佛教道場裡,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此經。然而,誦念者雖多,但是能真正了解義趣的人卻很有限,這是很可惜的。關鍵原因在於這是一部經過萃取濃縮度極高的經,卻又能精確而完整地闡述五蘊、四諦、十二因緣、十八界等皆空的佛教核心義理,最後歸於無所得,並且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厄,達到究竟涅槃與證得菩提的境界。關鍵佛法詞彙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認識,才能進一步探索《心經》的義理。另外,認識佛法最根本、最重要的名詞,去體會《心經》世界。了這些佛學基礎知識之後,會更容易閱讀其他的佛教經典。

《心經》的主題,是闡釋大乘佛教「空」的意義。《心經》蘊含的深義,主要表現在體達「空」、遣除「無明」的智慧(般若)。對一般初聞佛法的人來說,「空」是甚麼,恐怕是莫測高深、百思不解的。我們生處的世間,五光十色,萬象紛呈,天天感受著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情愛,有血有淚,這些都是無比真切的體驗,佛教卻提出「色即是空」,莫非是因為厭倦塵世的浮華風光,欲捨離人間,而故意跟常情唱起反調嗎?   

佛教說「空」,確實是最易令人費解,甚至誤解的地方。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空」並不是為了否定眼前的現象,也不是為了遏止七情六慾的自然流露,而刻意編造出來的口號和概念。不論我們能否認清這個事實,「空」總是世間一切事物──包括理論、知識、情感、心理狀態、各種物理現象──的本來面目。然而,「空」是一個別有深意的說法,它含有反思的意味,是針對每個人內心的「無明」來說的。唯有如實地正視心底的「無明」,我們才可以深入體會到佛經裡「空」的真義。  

「無明」是所有煩惱的根源,然而所謂煩惱,也非一般人所理解的,僅是剎那間起心動念的貪婪、憤怒、瞋恨、驕慢、嫉妒而已。貪欲、妒忌等惡念,固然會對人對己,貽害無窮,但其致命的殺傷力,卻在於它們永遠伴隨著一種障蔽性,覆蓋人們本來清明純淨的心性,使得我們終究無法看破,貪、瞋、癡這些人性的痼疾,原是引誘我們墮進萬劫不復境地的陷阱。對於侵蝕生命的煩惱,視而不見,這個根本性的盲點,就是「無明」。換言之,「無明」就是我們這些庸庸碌碌的眾生,雖然身處煩惱時刻嚴酷相逼,危在旦夕的險境,卻仍然不痛不癢的麻木和愚癡。這種茫昧無知,總是像鬼魅般,如影隨形地默默跟著我們。我們習慣了每天活在「無明」的包圍中,久而久之,積重難返,儘管吃盡苦頭,卻仍然渾渾噩噩、無知無覺。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自欺欺人,索性將「無明」的使者──煩惱──看成是生命裡無可規避的「善意滋擾」,試圖合理化其存在。  

每一分、每一秒,眾生都在跟「無明」打交道,從不言休。「無明」,就是眾生的本質。
1. 不了解貪念是永無饜足的,因此不斷追逐物質、金錢、情愛,但求滿足一時之快,卻不曉得根絕貪念,才是斷除苦惱的?底抽薪之道,這就是「無明」。
2. 被一己的妒忌心、憎恨心、懷疑心苦苦煎熬,卻始終不懂得從人我對立的執念,抽身而出,以斷絕煩惱的根本著力點,這就是「無明」。
3. 世事無常,有生必有死,有起必有落,原是自然的定律,眾生卻偏要眷戀已消逝的青春,已凋謝的花兒,這就是「無明」。  
4.「無明」,是執幻為實、執假為真的錯誤認知。不過,它既然只是一時的顛倒,就不是真實的東西。它好比夢幻泡影,只要一念覺悟,由「無明」生起的迷執,便霎時化為烏有。  
5. 從「空」的立場出發,否定「無明」所幻現的一切顛倒相,此等執迷、妄相一旦被蕩除,煩惱就頓時失去立足之處。
6. 縱容欲望日益坐大,還愚不可及地以為自己是貪欲的主人,這自然是「無明」。領悟到欲望其實只是一堆漂蕩無根的妄念,故此不再為其所役,回復真正的自由和自主,這就是以「空」的眼光,破除「無明」,使煩惱的波瀾,消聲匿跡。  
7. 執迷於一個念念在變的假我是「我」,一個瞬息萬化的他者是「他」,於是投射出一個區分人我閾限的界線,這是「無明」。
8. 覺悟到本來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我」,「我」沒有了,「他」亦不復存在,人我的對立,遂被撤消,這就是以「空」的角度,消解「無明」帶來的困惱。  
9. 萬事萬物,離不開生住異滅,沒有生命能免於老死終結。若因戀生惡死,招致憂慮、懊惱,便是「無明」。假如了知一切隨緣生滅,而不陷於憂懼恐怖,就是以「空」照破「無明」的虛妄。

所以,「空」好比是一面揭破「色」的「照妖鏡」,令它的假相,無所遁形。不過究實而言,世界上原沒有所謂虛幻的「色」,所有的假相,說穿了,只是「無明」虛構出來的成品罷了。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空」,我們便不會誤會「空」是意圖破壞現象、拆解萬物、否定世間諸法的消極觀念,同時,也不會將「空」類比為哲學家構想的本體世界。反之,因為體味到「空」的真義,我們時時念茲在茲,不要動輒被一己妄心和迷執所惑亂,這無疑有助於我們掃除自製的絆腳石,讓我們更有勇氣,去開展積極的人生。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其實,你和你的煩惱都不存在:面對煩惱,你必懂的八萬四千種觀照

 
以我現在的對於佛法有限的瞭解,以及對於煩惱來襲時可以駕御超脫的程度,我認為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很大的,作者對於煩惱、空性、覺知與觀照的解釋非常精準易懂,沒有佛經的艱深難以理解,特別喜歡其中一段對煩惱平息的詮釋: 你覺得人生的煩惱無所不在,那麼,你的靜心也應該無所不在。快樂來了,就享受快樂,痛苦和不如意來了,也接受它們,萬物萬象如走馬燈,來來去去,儘管苦樂順逆如何刻骨銘心,你還是原來的你,不受任何牽絆和影響,這就是覺者應有的生活姿態。

當然我對於他認為激勵與目標計畫設定,解釋成無效的信念系統,並不認同,事實上每件事的發生可以歸因於因緣俱足,但是我認為人類文明的推進就是有許多的信念加上執行力,才得以完成偉大的功績。信念我認為是發一個心或是起一個願,許多成功的人物縱然最終人生也須走入歷史,但是如果不是對自己成就的事有足夠的信念,又怎能對於人群的有所貢獻呢?

每篇文章的後頭的九箴九思,其中有許多我認為是極具啟發,十分雋永的:
1. 人生如果是一道菜,我們總是添加太多人工調味料,而嚐不到原來的味道。
2. 當你看不見,你才會需要「相信」;當你有疑惑不安,你才需要「信仰」。
3. 煩惱的實相是:當你不想接受或面對某件事時,這件事,就會變成你的煩惱。
4. 「需求」來自於「自然」,「妄想」則來自於「頭腦」。
5. 當你煩惱或焦慮時,你就看不清自己,看不見事情的本來面貌。
6. 地獄和涅槃,不是過去或未來式,一直是現在進行式
7. 當你沒有覺知,即使學歷再好、收入再高,也會中了頭腦的詭計。
8. 人生在世,煩惱無所不在,相對的,靜心也可以無所不在。
9. 當你看清「愛」是一種因緣聚散的「禮物」,你的恐懼自然就會消失。
10.苦不等於痛,痛來自體驗,苦則來自頭腦的自我折磨。
11. 當你沒有醒過來,即使你擁有了全世界,你還是會受苦。
12. 覺者可以在所有因緣俱足時快樂,也可以在因緣不足時快樂。
13. 苦樂,沒有客觀性的存在,它只是你和這個世界的主觀對應,所投射出來的結果。
14. 人所有憂鬱和焦慮的源頭,都來自妄想「控制」什麼東西。
15. 當你已經找到內心的平靜,何苦還要到處去求神佛上帝賜你平靜呢?
16. 憂鬱症是無法被治療的,因為,是你自己「走」進憂鬱的,你只能靠自己再「走」出來。

我們來這世間,最大的意義和恩典,是每個片刻都能擁有「平靜的心」。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煩惱和焦慮中解脫,擁有平靜的心,開關在「覺醒」,方法是「觀照」。今天,我們擁有了不可思議的因緣,數不清的因緣,聚合成這個身心合一的「存在」,應該全然地運用眼耳鼻舌身意,去體驗這個生命的每個時刻?不論苦樂順逆,都有平靜的心,都能讓自己身心安頓,無懼無礙地活在這世界,那麼這裡就是淨土,就是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行天之道- 行天宮精神導師玄空師父傳

 
上禮拜某個清晨到行天宮去祈求專案順利與家人平安,看到了這本贈書有關於玄空師父的傳記,因此帶了一本回來利用每天夜深人靜之時閱讀,才對於行天宮的建廟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對於黃欉先生的行誼與精神相當的感佩。他惜福感恩、佈施喜捨毅然放下了個人如日中天的事業喜捨資產,建設行天宮三座聖廟,以及宣講不輟,宏揚五倫八德及正信理念聖教永垂,悉心建立典章制度,倡行不焚化金紙、不打造金牌、不演戲酬神、不供奉牲禮的規定,特別能被我接受,在當今的宗教鼓吹破費媚神,以為錢能造福、避禍,花大錢去尋求消災補運。若有人說捐獻越多福報越大,鼓吹以物質換取功德,根本就違反神明的正義原則。善惡昭彰如影隨形,唯有修德足以造命改運,千萬不能相信金錢萬能。

玄空師父說:「萬般由心。」境由心生、心能轉境,憂喜只存乎一念之間,心念改變世界就改變了,「問心」,代表就是反省,「反省是止惡良方」,鼓勵信眾像生意人一般,每天結算道德,到底是積德或損德?反省懺悔就像清水一般,適足以清淨汙濁心,心地清淨自然惡念不生。另外,行天宮的四句箴言,「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即是利己、利人,很適合去落實、推廣的善念。非常能吻合目前的修行價值觀。